孤注一「摺」!狂派加工廠,專訪新力摺紙
機器就是他們的手,人機合一摺出別人所不能
2025/10/23 · 作者/林芷湲 ‧ 編輯/週編少年 · 攝影/蔡耀徵
分享至

堆積與雜亂是加工廠的日常景像,但走進新力摺紙,卻整齊乾淨得彷若機器人的後備基地。現場裁刀霍霍、機器噠噠作響,一張張DM從摺紙機吐出,等候被裝箱出貨。摺紙,是不少印刷品完成前的最後一哩路,也是最容易被眾人忽視的環節。而位於中和的新力,正是專司摺紙的能手,除了書冊之外,現代人生活中常見的健康食品、美妝藥品、電子、3C通訊等需要標示性的紙品,都能在新力見到蹤跡。


第一步常是人的判斷

機器雖能取代重複的手工,加速生產效率,但人在摺紙的流程中仍扮演關鍵角色。摺紙加工以摺疊與裁切為主,偶爾還會加入撕線、割線、噴膠等,但無論流程如何更動,開端始終取決於人的判斷。

負責人榮燦大哥舉例,將一張 A4 摺成 A7,可以用三次十字摺完成,也能用平行二摺加上對向的一摺完成。看似相同,差異卻在細節:十字摺會改變紙張絲向,精度容易失準。因此,他常在評估上機製作的流程後,回頭建議客戶重新調整展開方式。

客戶通常會帶著自己摺的白樣前來討論,但手工和機器量產間始終存在落差。這時就必須仰賴師傅調機,讓機器盡可能模擬人手的動作。然而,摺紙機有自己運作的原理,有時人工摺乍看簡單,上機後卻是怎樣也摺不出來;有時乍看困難,摺起來卻不困難。為了趕上交期,雖能用人工補位,卻難以達到機械的精度。為了維持作品的精緻度,榮燦大哥時常和師傅加班討論與調機,直到徹底用機器克服為止。

摸索過程雖然漫長且艱辛,但突破的那一刻所帶來的成就感無可取代,新力能克服的「九面摺雙面梯形八摺」至今仍是台灣摺紙的指標,印務註復如此形容新力:「機器就像是新力的手,他們已經達到了人機合一的境界,發揮摺紙機的最大效用!」

雙面梯形摺為兩面都為梯形摺之特殊摺頁設計。


滾筒+摺盤+檔片=摺紙方程式

影片取自 Youtube,來源:@KOICHIA1


絕大多數的摺法都能透過滾筒和摺盤與擋片來完成。市面上的機型大致分為 K 型機和 T 型機:書籍常用的十字摺(註1)多半依賴一體成型的 K 型機來完成;而 T 型機則因模組化的設計,可依摺紙的複雜度調整設備和零件,常見於彈簧摺(註2),雖然T 型機的調機步驟較繁鎖,但能做的變化較多,遇到高難度項目時,多機台的組合甚至會佔滿整個室內空間,壯觀程度堪比鋼彈工廠,開機運轉就像上場戰鬥,令機械迷心馳神往。

對德系機台情有獨鍾的榮燦大哥,全部採用海德堡代理的「Stahl」摺紙機,機台專走 T型 路線,不僅能摺出最多 18 摺的彈簧摺,寬幅更達 78cm,是台灣少見的寬幅摺紙機。談及設備,榮燦大哥謙遜但略帶自豪地說:「正因擁有這些高精緻度的德系機台,以及它的多樣化附屬裝置,才能製作出這些高難度又漂亮的產品。」

註1 十字摺 一張紙雙向對摺兩次,打開後紙張中間會成十字型。
註2 彈簧摺 又稱風琴摺,品的形狀是為Z字形,摺數多。


摺紙的物理特性

傳言說一張紙最多只能對摺 7 次,根據 Discovery 節目《流言終結者》的實驗,對摺 7 次後紙張面積太小,最終必須出動壓路機和堆土機,才能成功將紙對摺至 11 次,足見紙張的物理特性確實會影響摺紙。雖然摺紙加工的目的不是為了挑戰極限,但紙張的厚度、韌性和柔軟度仍是必須留意的關鍵。

根據新力的經驗,最好摺的紙張落在 60g/㎡(0.075mm) 至180g/㎡ (0.2mm)之間。太薄的紙容易飄移,也可能產生靜電問題;厚紙則是無法對摺太多次,200g/㎡(0.25mm)約可摺一至二摺,一旦超過 250g/㎡(0.3mm)幾乎就只能摺一次。除了厚度外,紙張的表面處理與用料也有影響,例如無塗紙因摩擦力高,抓紙性較好,精度通常優於光滑的塗佈紙。

榮燦大哥也特別提醒,紙要摺得漂亮,選用同一批次生產的紙張是最保險的。即使是同款紙,生產條件的差異也可能造成厚度或軟硬度的誤差,而這些細微的差別都會大幅影響成品效果。

恆成貓印樣也出自新力之手!此份印樣厚度多落在 180g/㎡ 至 250g/㎡ 之間。


職人的堅持所向何方

從業五十年間,新力摺過無數印件,從七〇年代的音樂書開始,到乖乖附贈的迷你漫畫、錶筆說明書、摺頁電話簿、計算機說明書、手抄隨身電話簿、航空貴賓卡申請書、電腦零件說明書、隨身碟說明書等,可說是以摺紙映照出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

榮燦大哥細數這些曾經經手的印件,一一解釋當年的需求與用途,讓人感嘆紙張曾在民生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即便這些產品已逐漸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但也正因有這些印件的磨礪,才練就了新力的高超技術。

談起後繼者的問題,榮燦大哥略顯悲觀。印件數量逐年減少,願意投入這種封閉而孤獨的技術產業的人也愈來愈少,就連已經學習裁紙六年的小兒子,在他眼中仍是初出茅廬的新手。榮燦大哥說,摺紙的時間尺度與其他行業不同,一項全新的技藝往往得以年為單位去摸索,三年、五年,有時甚至要花上十年,才能換來一次真正的突破,而漫長的努力沒有保證,嘗試的過程中也無法預知能否成功。

然而,正是這樣的緩慢與專注,淬鍊出新力的獨特價值,雖然技藝是一場摸黑的旅程,但每一次突破都為印刷加工業點亮一盞小小的燈火,也照見了職人精神最為動人的一面,而如今,那盞燈火仍每日在中和一隅準時開工,持續為人們摺出一份份精準而細緻的作品。

位於廠房二樓的噴膠摺紙機是民國82年添購的設備,陪新力走過一段黃金歲月,現仍看得出機器受到悉心呵護。


❑ 新力摺紙小檔案 ❑

登記名稱為「偉榮裝訂」的新力以裝訂業務起家,由負責廠務的大哥林榮燦和專職業務的弟弟林榮煌共同經營,至今已近五十年。

大哥林榮燦於民國55年從彰化來到台北,起初只是在印刷廠半工半讀、跑跑業務,順便協助裁紙師傅整紙。某日師傅病假,他臨時上場代打,便意外地在印刷後加工業待了下來。此後十年間,他輾轉於各式印刷後加工工廠的歷練,最終決定自行創業。

由於對機械抱持濃厚興趣,又有具備機械工程背景的弟弟們幫忙,榮燦大哥很快便與機器之間的熟稔起來。隨著設備日益齊全,業務逐漸穩定,他毅然決然投入純摺紙的世界,新力也從「裝訂行」正式轉型為「摺紙行」。

(左圖)左為弟弟林榮煌,右為哥哥林榮燦。(右圖)四十年前攝於剛購入的 TD-78 數位式摺紙機前。


©本篇文字與圖像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恆成紙業所有,若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連結分享,如需使用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囉。email|auspic@paper.com.tw 或是透過 facebook 的私訊功能聯繫我們,也可以向我們建議想看到報導的人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