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類教父圓生態臺北城夢
文化印刷國產紙 ╳ 郭城孟
2020/08/01 · 文字/古碧玲.攝影/劉振祥
分享至

在全球紙業萬家爭鳴的市場裡,恆成堅信我們絕對有能力自主研發製造百分百的臺灣之紙。無論是呈現各種氛圍的映畫輕塗系列、壓紋系列、沐光系列、象牙系列、象牙壓紋系列等紙張,或表現出印刷肌理的萬千風貌;或使畫面如沐自然光澤中,似一肌膚吹彈得破的佳人,披上氤氳柔焦;或強調原生纖維手感,扎實堅挺的質感,樸素自然乾淨;或在原生纖維手感中,添加紋理等。這些紙張特性都出於恆成紙業的潛心研發與製作。此般從臺灣在地長出來的恆毅能力與細膩技術,邁出紙業領域的傳統,如同一生浸潤在生態領域的郭城孟教授,亟欲培養在地文化與生態解說人才,為這塊尺度雖小卻多樣豐饒的土地培育出充滿自信且專業知識俱足的引路人。


綠是很多種很有層次,從心理學角度是會讓人平靜的

提起郭城孟,對生態稍有點概念者,都知道他的「臺灣蕨類教父」名號。大半生看盡世界各地生態,回頭搜證探問推敲判斷,做出總結——自己一生懸命的就是在「講臺灣」。年幼起,郭城孟常因「不務正業」迭遭父親責備。念師大附中六年期間,初中玩音樂,踢足球,踢到大腿骨頭都裂開。高中時,讀了很多哲學書籍,思想叛逆,突然想要考哲學哲學系,又被父親連番痛斥。

小時候,他家住老房子,為了要餵高腳蜘蛛,養成窩窩蟑螂,結果被罵翻了。臨大學聯考之際,郭城孟卻想隨便亂考,「那時,不曉得為什麼這樣想,如果念生物,可以了解動植物。」考進植物系,喜歡音樂的他覺得不開花的蕨類酷極了,「綠是很多種很於是,整個大學階段都在瘋採蕨,全然不睬學校課程。有層次。從心理學角度是會讓人內心平靜的,蕨類,根本就是巴哈的樂曲。」於是,整個大學階段都在瘋狂採蕨,全然不睬學校課程。


因為天擇,臺灣這座島是世界生態遺產

日後,幸運地應聘到歐洲,受當地人文思潮的衝擊,幡然領悟,眼界驟開。郭城孟從蕨類梭巡考據臺灣的前世今生,他查察出臺灣存在著許多冰河時期的孓遺植物,穿透與考古學者的跨界推論,篤定地說。「因為天擇,臺灣這座島是世界生態遺產。」

上山下海踏遍全球,郭城孟說:「世界上很少地方,在如此小的面積上,有如此大的生態變化。」蕞爾小島,因植物的垂直分佈,熱帶、暖溫帶、溫帶到寒帶,並陳於於臺灣的 36,000 平方公里、海拔約 4,000 公尺土地上,造就了繁複多樣的森林;「有著古老靈魂的年輕地質史」,他總是這樣看臺灣——在地質高度擠壓下,臺灣生態環境變化極其巨大,「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就代表一套獨一無二的生物相。」


臺灣簡直就是生態的「諾亞方舟」

「臺北其實很侏儸紀」,卸下臺灣大學教職,退休的郭城孟忙著把公園生態化的心念實踐在大安森林公園裡,「臺北市是我心目中最有資格做生態城市的都市。」

這想法,起心動念於郭城孟第一次到紐約,「覺得這個城市說不出所以然的怪。」日後,前往洛杉磯、東京、巴黎、倫敦等大都會,仍有此種感覺,「我又講不出臺北到底跟他們哪裡不一樣?」有一天,他發現,如果站在臺北市的馬路端點看過去,建築物的端點會看到山,但紐約、洛杉磯、上海、北京、東京,「保證你都看不到,全世界的首都城市你都看不到山。」

千思萬想,終於領悟出,「因為臺灣地窄人擠,山靠得很近很緊,在其他國家必需跑到郊區才見到的生態,卻能夠進到臺灣的城市裡。」多年前,他就認定臺灣簡直就是生態的「諾亞方舟」,主張臺灣最好的活路就是推動深度生態旅遊,他也從未停止思考國土計劃,想著,「四面環山的臺北市是我心目中,全世界的首都城市,最有資格做生態城市的城市,也是最具療癒價值的一座城市。」


大安森林公園的整治與變化

如今,見到天晴時,許多人安然地躺在大安森林公園的草地上休憩,這前所未有的改變,讓郭城孟喜形於色,他自認為最得意的是藉生態手腕驅蚊奏效。

臺北市,本是一座阡陌良田水渠密布的水城,六○年代,因都市發展,倒光了盆地裡一泓泓水。沒水沒生態,當郭城孟一說要讓城市公園部分有水,「一定會被去大安森林公園休憩或運動的人說,你要養蚊子嗎?」促使他在大安森林公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驅蚊。

既不能也不想噴藥,只得土法煉鋼地先調查大安森林公園有幾種蚊子,熟悉每種蚊子的生活習性。小黑蚊喜歡陽光較照不到的潮濕青苔下的藍綠菌,郭城孟想到用吹土機吹開,或讓陽光可以照到;有種蚊子性好產卵在積水排水溝,就掃乾淨不使積水;有些蚊子喜歡在休息板凳區的灌木叢中,移走或砍掉灌木叢,或修調枝條,陽光得以穿透,「讓蚊子喜歡的地方變成牠不喜歡的。」

蚊子問題稍趨緩後,郭城孟心裡明白若想挖開瑠公圳,重現水城光景,機率等於零,決定做一大灣生態草圳,自臺大校園的醉月湖,沿新生南路迄大安森林公園第一個生態池的活水飛輪處,藉這一脈水路迤邐出人們的水城記憶。

在郭城孟的規劃中,連續三年,大安森林公園每一年著手挖一個生態池,每個池旁都做一個 100 噸到 200 噸的「水撲滿」接雨水,還設計一排「活水飛輪」機械互動裝置,透過民眾的人力踩踏動作,涵養活水,產生循環動能,發電、水源都自理。


以城市的能量涵養一座森林

生態池邊更種滿單子葉植物的野薑花,「單子葉植物沒有主根,鬚根表面積大,既可吸附水中部分雜質,薑花又芳馥無比,置身其間,幾乎聞不到怪異臭味。」

而第一個生態池才開挖,郭城孟就注意到,水剛剛灌入池中,鳳頭蒼鷹就忙不迭來洗澡,「以前真的沒有耶。二十年前,想看鳳頭蒼鷹得要去陽明山國家公園。」每挖一個生態池,第二天鳳頭蒼鷹就來報到,「我就找猛禽研究會,幫我們調查這裡的鳳頭蒼鷹。」幾年後,對於鳳頭蒼鷹的家族、有多少隻,哪一隻屬於哪個家族,他們都瞭若指掌。更為縮短公園生態與人的距離,每年在鳳頭蒼鷹下蛋孵蛋時,都透過直播,讓市民上網就能分享蒼鷹家族的喜事。

往昔的瑠公圳為農業灌溉所用,郭城孟認為現代的水圳則是宣示生態作用。第一座生態池完工時,他就決定復育螢火蟲,「成功後,我們就可以找到臺北原來的基因了。」 歷經四年,2018 年開花結果。2017 年的螢火蟲國際年會,將近三十個國家螢火蟲專家抵臺,眼見螢火蟲雖僅培養了兩、三隻,對於這座高密度開發的都市居然做到全世界不可能的任務,佩服得連連讚歎。

退休後,郭城孟日日忙乎乎地召集各路各種專業人士,與他並肩逐步圓生態公園的夢。年少被父親、同事視為「不務正業」的熱衷於音樂、美術,如今都成了他提出「臺北健森房——以城市的能量涵養一座森林」,為翻轉傳統森林公園的助力。

講到自己口中「好好玩」的大安森林公園規劃,挫折難免,但郭城孟仍笑瞇成一條線,幾乎可想像當初他迷踢足球、瘋蕨類的癡迷模樣。


一生懸念推動臺灣生態旅遊

腳蹤踏遍世界,郭城孟驀然回首認為,全球生態最特別的地方實屬平面面積不大,地形卻極特異的臺灣。這座島嶼及周邊列島,其小尺度卻變化萬端的地形地貌,無一不是值得細細品味悠緩生活的佳美之地,促使退休後的他以推動臺灣細膩的生態旅遊為一生懸念。


郭城孟 Chen-Meng Kuo
念大學期間,著迷於蕨類。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系統植物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在歐洲的一席下午茶之後,方知自己身處全球絕無僅有,珍稀無比的「蕨類王國」中,視野大擴闊,不停逐步,試圖解碼形成今日臺灣的「自然 DNA」。於臺灣大學任教期間,設置植物標本館。從植物地理及植群生態,追索臺灣植物資源地理的分佈與起源,透過蕨類植物,從世界的角度審視臺灣的植物資源。多年來,以博雅精神致力於推展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力主深度生態旅遊、生態農村等途徑,推動臺灣作為「綠色療癒」場域。退休後,從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 ,點點滴滴建構出森林公園的「地景閱讀」育樂模式,一圓以臺北為生態城市的心願。


©本篇文字與圖像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恆成紙業所有,若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連結分享,如需使用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囉。email|auspic@paper.com.tw 或是透過 facebook 的私訊功能聯繫我們,也可以向我們建議想看到報導的人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