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海廢時尚聖騎士
特殊卡紙 ╳ 黃之揚
2020/08/01 · 文字/古碧玲.攝影/劉振祥.圖片提供/RE-THINK 重新思考
分享至

宣稱自己從小是沒有夢想、缺乏才幹的黃之揚,大學畢業後摸索多年仍身陷迷霧中。卻在遇到一位美國朋友以「為什麼不能?」的態度面對所有人事物,他被帶領著,前往許多過去卻步的地方。被百分百震撼的黃之揚,從毫無方向變成推動淨灘、打造海廢圖鑑,推動環境教育的 NGO 創辦人。如今「為什麼不能?」已內化成為他人生大轉彎後的人生哲學。

之於紙張,黃之揚投入淨灘等環境教育的歷程很接近卡紙。這類紙常被用於製作紙盒,需考量高速印刷、模切等加工的包裝需求,是一類機能性很強的紙板,完全可被生物分解,紙張纖維也可多次回收。此類紙張或來自於北歐造林、漿紙生產一貫化穩定性極高的紙廠,既挺又耐摺耐磨,能可靠地牢牢承載著內裝物;也或是來自美國的無塗佈食品級卡紙,卻能夠被複合的印刷加工錘煉後,仍不損原質氛圍。


受到朋友的影響與刺激,進而開啟海廢之路

年久月深的各種廢棄物,鋪天蓋地遍布大小島嶼的海灘。

海洋廢棄物,人們走過生活留下的痕跡,遭人們唾棄遠離,在海島國度形成日益增長的海岸腫瘤。宣稱自己是沒有夢想、缺乏才幹的黃之揚,卻是正面面對海岸腫瘤,影響力漫開的 NGO(非營利組織)創辦人。

改變生命與態度始於認識超級愛好大自然的美國友人 Daniel Gruber,開啟了黃之揚多元的生活想像,「Daniel 隻身長住夏威夷一段時間,獨自在山上沒水沒電砍柴搭樹屋住,他是一個很荒謬的人。」初識時,他如此看待來到台灣上山下海的 Daniel。被這位開口永遠是“Why not?“的外籍人士帶領刺激,看到很多尋常卻步的地方,「讓自己處於危險重重、走一走就往生的行程。」


當淨灘成為付費的時髦活動

兩人並肩共創了 RE-THINK,拋卻說教式的環保倡議,以顛覆的時尚手法,讓淨灘成為付費的時髦活動,參與人數遠遠超乎想像。推動淨灘五年後,跟隨推動淨灘的後進者漸增,他們思索除了單次淨灘熱鬧一場之餘,必須如何讓觀念深植並累積在人心,《海廢圖鑑》因應而生,海廢則變身為認識時代的「新世代骨董」。

打開 RE-THINK 的線上《海廢圖鑑》,精挑 101 個海洋廢棄物以「種類/材質與常見度」分類,路徑簡單明確。每個海中廢棄物由 36 張照片組成,由上而下 360 度轉動,人造材質、色彩俗麗的海廢經過海水、陽光、風、物的撞擊摩擦,加上時間淘洗,透過精準的攝影詮釋,竟成充滿歲月光澤的耐看「類藝術品」。


從海廢中,不同年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童年

這套線上《海廢圖鑑》,另闢蹊徑的「獵奇類」,挑動觀者的好奇心;常見度則有「漫出來了」有別於慣常的分類用詞,完全符合現代人厭膩繁瑣喜好新奇的閱讀習慣。

黃之揚與夥伴們計畫進行系列校園巡迴,並結合線上線下教材,讓小學童未必要淨灘,即可接觸到海洋廢棄物議題,「從海廢中,不同年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童年。」

「海,在我們心目中多半是恐懼危險。」黃之揚思忖自己遇見 Daniel 之前,「就是一個正常人,坐落在環保與不環保之間。」他愈是親近自然,就看到愈多無法漠視的汙染問題,從己身經驗出發,「看到環境被高度汙染,2013 年,我們有個直覺的初衷,“We gonna do something for Taiwan“,要幫臺灣做一點事情。」

常去海邊的黃之揚與夥伴天馬行空地決定拿淨灘故事,與臺灣民眾充分溝通,「也許我們的方法做對了,聚集了很多人前來。」他回憶第一年就有兩、三千人次實際參加淨灘活動,「很奇妙,即便大家不知道我們是誰。」在淨灘中,黃之揚看到臺灣人的熱情,可以用話語跟故事打動人們,以至於人們願意在酷暑間離開冷氣房,搭車往返海邊,做一個勞力工作,「這段路程是漫長的,但我們做成像是大家一起實踐社會責任。」


做環保議題有點像擺渡,必須有新意讓大家可以渡這條河

臺灣環保界裡,懂得用行銷方式包裝推廣倡議者甚少,而 RE-THINK 算是很擅長操作的組織,黃之揚因為大學時所涉獵的雜學:攝影、設計、文案、隨筆 Q 畫,藉由淺顯口白搭配線條式類漫畫,具備經營社群媒體所需要的亮點,相對掌握了傳遞訊息能力,成為他們倡議的利器,毋須教條式地訴說環保概念,就輕鬆傳遞「淨灘、減塑」等概念。

草創前幾年,嶄新的想法與執行力,迅速累積能見度與影響力;卻受困於人手與經費,「過程中,我工作換得很勤,三年內,做過四、五份工作吧。」自己在家創業或到公司上班,淨灘活動規劃是黃之揚的副業,只能偶爾辦個活動,做一些網路倡議,徬徨於在麵包與理想間,難以全心投入。

辭掉工作的黃之揚熬過一事無成的黑暗期,在情緒跌宕起伏間,2018 年初逐漸撥雲見日有些資金挹注,參與多個合作案,「現在就是一個仍在努力當中、很精實的小型 NGO。」黃之揚與 RE-THINK 仍繼續策劃淨灘活動,並設法扭轉,「做環保議題有點像擺渡,讓大家渡到彼岸,有個更環保的生活,那這條路絕對不只一條,那條古早路叫『環保教育』,但誰沒有經歷過環保教育?現在看誰真的環保了?」分析環教的失敗,「必須有新意讓大家可以渡這條河,我們就做很多項跨界活動。」


即便晦暗不明,但仍有一些痕跡可以引領我們往前走

設法讓活動議題升級,黃之揚深受把海廢拍得絕美的藝術團隊 ONE ONE & ONE 以及寶可夢的啟發,「淨灘的某種意義也是在海邊抓寶,真的會撿到一些很荒謬的東西,裡面其實是很有時代的痕跡。」

黃之揚看海廢,還以不一樣的切入角度,「垃圾不同的集散地會有不同成因,比如說北部垃圾是由東北季風帶來的,南部的可能是吹西南季風,或吹南風時從東南亞帶上來。」可以分辨出各地區各海岸的垃圾種類,這也是 RE-THINK 海廢議題升級的 2018 年度專案。

從一位消極否定、遠離正面能量與思考的人,走向以改變臺灣社會的創新創業這條路,黃之揚坦承,「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那麼強烈?即便在晦暗時期,我都知道沒得回頭,一定要往前走。」以前比較是個副手性格,到認清 RE-THINK 應該是一個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品牌與團隊,重心移到黃之揚身上,「在過程中,自己的個性也在轉變。」他逐漸從一個旁觀者站上較高位置、較大視野的全面觀照者。

「很多年輕人都覺得,我活在一個最差的時代裡,好像是上一代輝煌已過了,我們這一代好像什麼都有可能,但什麼事都辦不到。」黃之揚卻反思:「試想 20 年前想要號召一件事,何等困難?我們這一代,因為社群媒體帶給我們更多知識,開拓與人連結溝通的機會,我們可以更有意義地運用社群媒體。它其實是有一套方法與脈絡,我們要不斷地嘗試,不要太快論斷這社會。」黃之揚始終相信,「雖然時代真的晦暗不明,仍有一些痕跡,可以引領我們往前走的。」


擺渡到更環保的彼岸

「做環保議題有點像擺渡,讓大家渡到彼岸,有個更環保的生活,那這條路絕對不只一條,必須有新意讓大家可以渡這條河。」


黃之揚 Jason Huang
台中長大,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畢,台北工作。2013 年與美國朋友共同創辦《RE-THINK 重新思考》,發起千人淨灘活動,以實際行動邀請眾人正視環境議題。〝 Why not ? 〞變成他的人生哲學,甚至內化成一種生活習慣,一種潛在的追求,當人問起:「是什麼促使你追逐夢想與理想?你真的好勇敢喔!」黃之揚說自己是迫於無奈,當他知道自己體驗得愈多,就愈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東西,等於是負面表列。2018 年,他將海洋廢棄物議題升級,繼續以創新創業面對環境惡化問題,「如果不走這條路,無法說服自己。」


©本篇文字與圖像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恆成紙業所有,若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連結分享,如需使用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囉。email|auspic@paper.com.tw 或是透過 facebook 的私訊功能聯繫我們,也可以向我們建議想看到報導的人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