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你們 未來之書
Printing and the Mind of Man,那些曾帶給人類文明希望與重大啟發的珍貴書籍
2021/11/17 · 作者/Wayne Cheng · 編輯/週編少年
分享至
《物起源於黑 源於虛無》為 AUSPIC PAPER 藝術書系推出的第一本圖像著作,同時也是一本紙樣工具書,以晨紙 黑(virtue colours: Refined Black)作為發想起點,引用大量公眾領域圖像進行編排,反映記述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並一改白紙印刷成冊的習慣,圖像是內容,黑紙抑是內容本身,透過再製、編輯、美術設計與印刷工藝二次敘事,讓紙從設計的附屬走向創作主體。

我的外公在南投埔里有一座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經營的小紙廠,裡頭總是熱氣沸騰、混雜著人聲與抄機紙運轉的巨大聲響。紙漿槽旁,竹簾被人反覆地重複著前後左右搖擺再撈起,看似豆腐皮般的宣紙被層層疊放著;抄紙機生成各式紙卷後,會再經加工變成水果套袋、花藝紙膠帶或外銷歐美的紙燈罩等各式應用工具。製紙於我,不僅堆疊出我的兒時印象,更是充滿創造力的象徵,甚至對於這些依附山城的工廠來說,紙還代表著人生機會與未來想望。

後來,我長大了。山城裡的工廠隨著臺灣的經濟發展有起有落,在這條生產鏈的匠人們都透露著風光不再,耳語傳來盡是某紙廠關閉,變賣房地致富,或哪間印廠將機器賣至中國不再營業等通俗劇情。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是紙是否消逝於當代,而這個探問追到最後,通常只剩與未來對抗的無力感,不過我仍在爲這個問題、也爲自己找尋可能的回應。

以前還住香港的時候,中環有一家專賣珍本書的小書店「樂文書店」(Lok Man Rare Books),裡頭藏書驚人,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等珍版書籍,穿越時空出現在你我面前。在金錢遊戲的王國裡,這間書店的存在宛如綠洲。書店老闆是一位英國紳士,他為我介紹了一本《印刷與人的心靈》*,不可否認這書名太過不明所以,但它在我心裡特別重要。

於1967年出版的《印刷與人的心靈》是現在珍本收藏家必備的參考書目與入門工具書,它紀錄了60年代的出版歷史,從字面上很難看出它是一本目錄,裡頭編輯了一場發生在1963年的「國際印刷機械產業展」(IPEX)*所展出的423本書,並以第一本透過活字印刷術出版發行的《古騰堡聖經》爲評選標竿。展方想傳遞──自15世紀約翰尼斯・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以來,那些爲西方文明帶來巨大影響的重要經典著作。

《印刷與人的心靈》Printing and the Mind of Man為珍本收藏家的入門必備參考工具書。

這本書集結了當時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們,甄選流程及書籍內容介紹謹慎專業,出借書本的過程更是不可能任務,得從大英博物館、個別藏館和私人藏家手上,將這些貴重卻也脆弱的珍本放在一起展示,中間的籌劃與策展過程,光是想像便足以令人頭皮發麻。除了《古騰堡聖經》*,還有影響現代法律甚鉅的《羅馬法》*、但丁的文學作品《神曲》*、最早印有插圖的《伊索寓言》*等首刷版本,讓後世得以見證出版印刷推進文藝復興運動的行徑軌跡。試著想像回到1963年的印刷展,在大英博物館領略歐幾里得、牛頓、帕斯卡、達爾文、尼采、佛洛依德、愛因斯坦和馬克思等偉大心靈意志,親眼看見思想的最初樣貌,還能見識不同年代的閱讀場域,那會是什麼樣子的體驗?

《印刷與人的心靈》請了當時研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歷史學家丹尼斯・海(Denys Hay)寫了一篇序言,他描述自印刷術發明後,書作為傳播工具,開始從德國流行至全世界,某種程度上也間接說明印刷術帶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文末來到海身處的60年代,他提到當時西方出版社與知識份子很在意兩件事情,但我覺得從現在來看特別有趣。

這個時期的西方正要開始進入平裝書、連鎖書店、各式出版題材噴發和全民閱讀的年代;不意外地,他們也埋怨爲什麼經典名著的銷量往往不及通俗小說和自學書籍,不禁讓我想到80年代的金石堂文化廣場、敦南誠品書店的發展歷程,不也是臺灣出版人的共通回憶嗎?另一件被熱切討論的是:當時的廣播,及更新的未來──電視,這些以口語、影像傳播的創新媒體,飛快地滲透世界,那時人們也憂心「新媒體」可能會取代紙本和印刷。好比正經歷著內容數位化的我們,仍不時籠罩在紙本書將永遠塵封於歷史洪流的陰霾中。

回首過去,廣播和電視的特定傳播方式,能滿足人類作爲群體動物,迫切需要社交、傳遞資訊與學習等的需求。海便在那時預言:廣播與電視雖然可爲人類帶來截然不同體驗,但仍無法完全取代閱讀。通過閱讀,我們不僅能與自己對話、整理和感知內容,還能將文字語彙轉換成自己的畫面。這些極為私密的個人體驗與經驗,都使閱讀獨一無二。

今日的我們受惠於過往前人的努力與累積,並親身驗證了書籍出版普及化、網路書店崛起,甚至打破傳統出版及書店可預想的範圍,出現了亞馬遜(Amazon)這樣引領全球經濟動向的跨境電商公司。這些由閱讀所衍生出來的商業規模,似乎也為前人的擔憂作出了小結。

以紙作爲載體的書,之所以能走得如此長久,我想是因爲,書是最早啓動我們感官的物件之一,除了閱讀行爲、內容本身的價値外,還有人們對翻頁、紙質觸感、油墨氣味的迷戀以及對製本工藝的追求,種種原因加乘起來,都讓書不再只是單純承載內容的工具。然而,目前當代社會所面臨的一切,皆已產生急遽變化,也許當數位發展走向極致之時,內容再也不用透過紙本或任何形式的媒介,即可直接儲放於人類大腦中。即便如此,我仍對閱讀保有信心。

我想在未來,或現在正在發生──當紙不再像是載體般的附屬存在,是能與設計、文本內容、印刷工藝對等的主體,在平行的創作意志下無數次地產生交集的契機,在此,我們透過成書的方式表達自我,直接且純粹地展現紙所賦予的獨特感官體驗,並更講究頁與頁之間的情感細節安排,那會是什麼樣的風景,令人期待。這也是恆成紙業選擇將「晨紙」以藝術概念出版品呈現的初始之心,與其等待紙書隨市場、時間變化轉換其面貌,我們更想直接以行動展示,大膽形塑紙本通往下一個世紀的樣態。

恆成以晨紙為書系所發表的第一本書:《物起源於黑 源於虛無》​Things originated from the black were born in nothingness.​

《物起源於黑 源於虛無》​按此購買收藏
尺寸 11×25 公分|頁數 160頁|紙張 晨紙 黑|裝幀 精裝​
出版 恆成紙業|設計編輯 圖案室 |印刷 煒揚印刷​

註釋
①《愛麗絲夢遊仙境》* 路易斯・卡羅著,出版於 1865年。
②《印刷與人的心靈》* 約翰・卡特、伯西・穆爾編,出版於 1967年。
③ 國際印刷機械產業展*(IPEX, International Printing Machinery and Allied Trades Exhibition)爲西方國家印刷業運行最久的貿易展覽,自1880年開幕之後,每四年舉辦一次,於2014年後展商與參觀人數大幅下降,主辦方Informa於2018年宣佈停止舉辦。
④ 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 約於1450年,約翰尼斯・古騰堡於梅因斯(Mainz,現在的德國)使用《聖經武加大譯本》印刷,開啓了西方印刷書籍時代。
⑤《古騰堡聖經》* 在活字印刷術發明前,手抄《聖經》約需要2年時間,活字印刷術大幅加快書籍生產,推進人類知識傳播進程。
⑥《羅馬法》* 出版於 1468年,由古騰堡的助手Peter Schoeffer於梅因斯印製而成。匯整了羅馬帝國的法律、法學家的法律解釋、入門法學教材《法律階梯》及査士丁尼一世頒佈的法律,為現今許多國家的法律體系基礎。
⑦《神曲》* 義大利詩人但丁創作的長詩,這部史詩無明確標題,分天堂篇、地獄篇、煉獄篇三部,共100首詩,以隱喩、象徵筆法書寫,反映13至14世紀的歐洲社會。
⑧《伊索寓言》* 源於古希臘的一系列動物寓言故事,寫有〈龜兔賽跑〉、〈狼來了〉、〈狐貍與葡萄〉等世界廣泛流傳的文學作品。15世紀義大利至少有四種不同的插畫版本,1474年於米蘭出版,為拉丁語譯本;1485年於那不勒斯出版,法學家及人文主義學者Francesco del Tuppo新增註解與評論,提供了新的義大利語譯文本。


©本篇文字與圖像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恆成紙業所有,若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分享按鈕分享,如需使用照片、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email|auspic@paper.com.tw 或是透過facebook私訊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