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成倉管楊光南:用心調度,才能煉出好客戶
眼看這人接起電話,話音剛落,紙張便逕自飛舞起來
2020/07/21 · 作者 / 鄭博名 · 攝影 / 林志潭
分享至

高大的身影在恆成紙業的倉庫裡來回走動,楊光南像是舵手,迅速指揮著紙張出貨與車隊調度。

在接下主管後勤任務前,楊光南早已在公司歷練一輪。最早從業務幹起,好不容易將整套樣本背得混瓜爛熟,怎料三個月後被轉調為內勤,便一路從出貨部、倉儲管理、司機調度做到採購,定睛一看,25年也就這樣過去。

楊光南是緬甸華僑*,與母親飛來臺灣時才12歲,落地生根四十年說話仍帶點口音。同事們喜歡開他玩笑,說這人好相處,渾身散發光明。原來楊光南佛緣甚早,在緬甸故鄉念的是佛教小學,「以前讀書好嚴的,一早起來要背12X12乘法表;考試趴在地板上,抬頭就會和好大的臥佛對到眼,想偷瞄隔壁都不行。」別看他外表無害,當年可是會玩會讀書的學霸,入選校內資優班不說,放學帶著自製彈弓、戰鬥風箏和陀螺東征西討玩得比誰都還瘋。

緬甸多彩的童年,背後是大時代下社會動盪的縮影。孩子們會在沙地檢到未擊發的子彈,也會偷溜進祖父臥房把玩日本武士刀:出鞘的刀鋒沾染血漬像層鏽,握起來沉甸甸的興奮極了。1960年代緬甸軍政府一系列對華政策,促使緬甸華人陸續移民,楊光南一家人也追隨親戚腳步,落腳於今日新北市中和華新街一帶。

人生地不熟,連帶影響課業學習。出社會後楊光南選擇在窗簾行打拼,卻遇到負責人投資失利,惡性倒閉。「銀行要來的前一晚,我還幫他把剩下的窗簾全搬到車上,」老闆跑路後,他索性離開這行,到恆成賣起美術紙來。

了解與熟悉紙張包裝與標籤是倉庫的工作要領,這樣才能避免送錯紙。

恆成倉庫放眼望去,一包包美術紙井然有序地推疊,彼此高低起伏好似山稜。不同品項按基重排列成階梯狀,熱銷品全放在走道旁,方便推高機撿貨。楊光南必須隨時掌握庫存消長,才能調配轉紙* 與出貨順序,也能在貨櫃到港時判斷哪些貨要直接拉回新店倉,哪些貨可以先擺林口倉,省下作業時間。

楊光南嚴肅道:「到倉庫工作最重要的一定要會看包裝和標籤,很快知道是什麼產地、什麼紙,倉庫工作人員和司機都要會看,從點紙到下貨一關一關把守,才能避免送錯紙。」以恆成為例,產品多達50幾種,分別又有不同顏色與基重,要歸納出一套管理系統與作業流程可說是門大學問。不僅如此,恆成的業務範圍橫跨北中南,倉庫間與車隊保持最大彈性,供楊光南調度、安排動線,加上回頭車,串起綿密高效路網。

使用具有PE淋膜的牛皮紙來保護保存紙張,避免紙張在運送的過程中受傷與受潮。

一般紙張可分為菊版與全紙兩種尺寸,每包張數隨基重做調整,避免超重增加搬運難度。包材特別選用內層PE淋膜*的牛皮紙,能暫時阻絕外界水分滲透;若要長途運送,打包帶固定後還會封上收縮膜,以達多重保護。

腦袋盤算著進出貨節奏,只見他扭頭栽進層層疊疊的單據,像台高速運轉的電腦唧唧作響;隨伺在側的話筒即使忙碌中響鈴,也不讓對方等超過兩聲。楊光南明白少了服務的專業不長久,拿捏好與客戶應對的分寸,他說出了門便代表恆成。

夏日的倉庫叫人恍惚,光點紙就能大汗淋漓。送貨前理貨要先折騰一遍,出貨後還要和蜂擁而至的訂單糾纏,或解決突發事件,或處理日常庶務。幸虧這裡的人能互相照應,也能各自戰鬥,還能在鞭笞中不失風度與幽默地向水逆致敬,直到最後一輛三噸半駛回,楊光南才拉下鐵門,門後還隱約傳來傳真機勤奮打印的聲音,為隔日的忙碌揭開序幕。


※注釋
1 緬甸華僑*:指生長於緬甸或從中國移居緬甸的華人,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和雲南。從1950年代,國民政府協助滯留泰緬的軍隊來臺,多被安置於現今桃園龍岡與南投清境一帶;1960年代開始,緬甸軍政府發布一系列針對緬甸華人的政策,包括宣布關閉華文學校,並實施經濟改革,將私人企業收歸國有,加上1967年發生大規模排華事件,迫使當地華人陸續移民至海外。
2 轉紙*:恆成的倉庫位於新店與林口,會因應單量大小調度倉庫間的庫存。
3 PE淋膜*:牛皮紙上的PE淋膜具有防水、防油、耐潮濕的特性。
○ 一日倉庫魔法師 ○
AM 08:30
進櫃:通常採購的紙張會在一早由貨櫃車運送至倉庫
清單:處理前一天下午、晚上客戶傳來的訂單
理貨出貨:從倉庫撿紙,安排紙張出貨,規劃司機路線
安排回頭車:聯絡外部車隊,是否有中南部的司機預回程,可順路載貨
包紙:將散裝的紙以牛皮包裝紙妥善保存
清單:處理當天早上客戶傳來的訂單
PM 13:30
理貨出貨:安排紙張出貨,規劃司機路線
整理倉庫:日常保養諸如棧板維修、庫存位置規劃
(進櫃):有時下午也會有貨櫃送來事前採購的紙張

▲ 上排圖片由左至右依序為:整理清單、討論並安排車路線、與業務溝通;▼ 下排圖片由左至右依序為:理貨、包紙、出貨。


©本篇文字與圖像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恆成紙業所有,若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連結分享,如需使用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囉。email|auspic@paper.com.tw 或是透過facebook的私訊功能聯繫我們,也可以向我們建議想看到報導的人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