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OPEN LIES 論謊言 ▓ 壓紋の迷因
漫談臺灣近代文化印刷用紙趨勢
2020/10/22 · 文字 / 週編少年 · 攝影 / Mo Chien
分享至

因應本期企劃議題《THE OPEN LIES 論謊言》選紙為維納斯映畫壓紋系列( Venus V-Lite Embossed),我們一路往回爬溯壓紋美術紙的起源,之中收穫有些恍然開悟外,也發現了幾個大家極少深究的選紙現象。為何我們總想使用具有紋理、手感等看似「復古」的紙張?

紙張的紋理從哪來?

拷貝質地彷若深植人類的DNA中,如<一則謊言與一張紙> 所提:「從工業生產上來看,藉由『複製』的行為,謊言得以被包裝,甚至轉化為另一種『事實』。」或許可從精裝書*工藝切入檢視,其中最醒目的表徵即書封上頭所覆蓋的皮革、裱布處理、裝飾性花紋以及書脊縫製,姑且不論成本造價與耗費工時,這裝幀方法不僅提升了書籍的耐用度與保存期限外,背後更代表著可增加價值、精緻度與收藏性。在工業革命之前,任何產品的製成方式多半受限於當時環境、可取得的材料與技術等,也就是說對古人來說,精裝書、紙張、布料.......肯定是被歸納至奢侈品的象限裡。

▲左圖1為手工裝訂中;中間圖2為12世紀的精裝書,封面為皮革做裝飾性的壓紋;右圖3為16世紀的精裝書,也是採用皮革搭配壓紋作為封面

另一個疑惑是於眾多壓紋美術紙中,又以十字紋、細格紋、毯紋(水彩紋*)、細砂紋與泥牆刷紋最為經典常見,但為什麼是這些紋理不停地被拷貝複製流傳?我們推敲除了從人類演變的生態行為*( 擬態模仿大自然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可看出一些端倪外,更與歐洲中古世紀手工製紙過程中所形成的紋理有關。

手工造紙得經挑料、浸泡、蒸煮、清洗漂白、打漿、抄紙、壓製、烘乾及整紙等步驟,每一步都是耗時繁鎖且複雜,紙張纖維則在這過程中忠實載入製作歷程,或人為有意、無意的動作等,紙上不可抺去的紋理痕跡是因在壓製的過程中使用羊毛氈 ,主要目的為帶走紙張中的水份、加強紙力與修飾紙面等,因而在紙面上形成常見的「毯紋」。當時造紙人對於紙張品質的追求可不是明顯深刻的紋理手感,而是紙張最好像羊皮紙一樣既平坦又光滑,他們甚至極盡可能地在製紙過程中降低紋理的產生機率!

▲左圖4為手工製紙的過程,右圖5為猶太抄寫員於羊皮紙上抄寫律文

綜合以上至工業革命後,紙張開始轉由機器自動大量複製生產,每一張紙品質得以維持一致,後續經由加工所增添的經典壓紋款式,其紋理深淺、粗細與方向性對於印刷及後加工方式的影響,多為前人累積過往製紙印刷等使用經驗所得出的結果,我們之所以選擇壓紋,或都存有迷戀手工紙張質地的情感成份在,但再聚焦量化生產與消費行為間的運轉,也不難發現人類總在追求昂貴的材料,更精確一點,是「模仿」不易取得且價值極高的材質,譬如皮革、特殊織法布料,因此後製加工紋理能為產品加分外,也可以提升質感與精緻度,凸顯個人品味,甚至現代的我們更多是為了讓產品具有「展示性」

臺灣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壓紋美術紙?

雖然壓紋美術紙在歐美、日本存在許久,但談及臺灣壓紋美術紙的興起,就得將時代背景還原至80、90年代左右,且與外商公司脫不了關係。當時臺灣為調整經濟失衡,在政策上推動了很多自由化措施,如降低進口管制、產業經營、金融銀行開設、貿易、投資等自由化;2000年*之後勢不可擋地進入全球化浪潮(成為WTO會員國),開放服務業市場(像是證券投資、跨國企業人員停留等相關規定),服務業因而成為近代與農業、工業相比,成長最快速的產業項目,同時第二波產業外移也正在發生。

千禧年網路崛起走到現在,現下各個產業再度站上轉型的十字路口,換句話說,誰能預見趨勢搶灘成功,便能再享未來紅利。臺灣當時的用紙主流是銅版紙與銅西卡紙(化妝品牌、服飾吊牌、直銷最愛用),且依市場最大需求選紙經營。各廠追求的盡是塗佈等級或是比拚紙面光澤度(最好是亮到會反光刺眼),而美術紙多仰賴國外進口,甚至有些還會講究美術紙上頭是否有外國紙廠的浮水鋼印(像是一些長相比較霸氣的動物系Logo)。

▲左圖 9 Lives 西班牙銅版紙(綽號黑貓牌)含 55% 再生漿;中間圖早期銅版紙熱賣幾十年,連鏡銅也有做壓紋;右圖義大利珠光美術紙

▲ 90年代瘋狂流傳於學生間的郵購目錄,其中購買率最高的為球員、明星、卡通、漫畫等護貝小卡,這些卡片便是用銅西卡製成的

也因為有金融證券、五星級連鎖飯店、廣告公司等跨國企業集團在帶動這股用紙風潮,他們多考究企業識別與品牌形象,連帶著信封、信紙、手冊、型錄、年報、邀請卡等相關紙製品,都會要求需與國外母公司使用相同的壓紋紙張,最常見的就是萊妮紋或毯紋。但在風潮之後因產業外移,國外進口壓紋美術紙的需求大幅遞減,當時臺灣社會產業氛圍顯現悲觀,各大廠為生存、留住客戶削價競爭時有耳聞,但如何讓紙張品質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且還要能降低成本?是每一位相關從業人員的最大難題,在這時「仿進口美術紙」進而成為一種顯學。由臺灣自製生產的維納斯壓紋美術紙不僅走過紋理複製、量化的過程,更隨著臺灣文化用紙趨勢再重製,包含紙張規格尺寸符合國內常見印刷條件,可降低紙張耗損機率*;也為優化紙張印刷適性,於2003年推出結合輕量塗佈與紋理的維納斯映畫壓紋紙,並以合理實惠的價格推廣至各行各業,進而衍生出最普世的附加價值——「每一個人都用得起美術紙」。

▲維納斯壓紋美術紙樣初代,當時只有2種壓紋紙,分別是雅紋與儷紋,紋理的粗細與現代維納斯相比皆屬淺細壓紋

▲左、中間圖分別為雅紋、儷紋紙;右圖早期的壓紋美術紙為因應企業識別而發展出多種顏色

二十多年前網路媒體、電子商務還不夠成熟,公司都有一定的行銷宣傳預算會放在紙製品上,據業務長年選紙觀察分析,我們不太像國外會同一張紙用到底,臺灣人的用紙習慣或多是因時空、產業環境與政策所趨,各紙廠在每一個當下總得想辦法產出其他替代品項提供服務,直至現在仍是如此,這應該也算是臺灣用紙文化有趣的地方。

紙張生產出來後,市場機制與使用者回饋經驗將成為生產者籂選汰換與改良的最大動力,而這些「帶有紋理的紙張」經過如此漫長的歷練後,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中,成為無須言語的生活默契。每一張紙的誕生都有其必要理由,只是現下的我們太容易受「包裝」牽制,忘了思考本質。我們藉由本期議題「論謊言」 與維納斯映畫壓紋紙帶大家重新檢視用紙動機,讓「壓紋」別單單只是多了一個不同紋理選項,更期待使用者能徹底利用他們的歷史背景、特性效果與呈現感受,豐富每一件創作自身的意義。

維納斯映畫壓紋紙與臺灣社經文化脈動時間軸

▲維納斯映畫壓紋紙推出時間與臺灣近四十年趨勢

※編註
精裝書:指書本裝訂方式,以前精裝書多為手工製作,但現在的精裝書泛指書背採線裝,搭配硬殼封面,翻閱時能完全攤平書本。
毯紋(水彩紋):類似形狀的紋理,差別在於深淺、粗細或習慣用語稱謂;其它紋理也有類似情形。
人類演變的生態行為:人的生存策略是模仿,透過良好的觀看與學習,且會關注於優點。
紙張耗損率(損紙):歐美或日本都有自已規範的紙張尺寸,例如歐美進口美術紙的尺寸多為70×110cm(700×1100mm),而臺灣常用印刷尺寸為全紙31"×43"(787×1092mm)或菊版25"×35"(635×889mm),當紙張尺寸過大或過小時,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紙,進而提高印製成本。


參考資料與照片出處:HANDMADE PAPER(METHOD CINQUECENTO)臺灣趨勢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選紙觀察張子翠
1.Woman doing bookbinding at Roycroft Shops, E. Aurora, N.Y.
2.Embossed leather binding on 12th century manuscript
3.Loci communes, seu potius Florilegium rerum et materiarum selectarum: praecipue? sententiarum, apophthegmatum, similitudinum, exemplorum, hieroglyphicorum: ex sacris literis: patribus item: aliusque ... scriptoribus probatis collectum studio et opera? Iosephi Langii Caesaremontani. Additus est index fabularum, emblematum ac symbolorum.Argentorati : apud hæredes Iosiæ Rihelij, 1598.
4.This painting demonstrates different stages of manufacturing the Oriental Paper
5.Orthodox Jewish scribe writing the Torah on parchment    

©本篇文字與照片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恆成紙業所有,若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分享按鈕分享,如需使用照片、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email|auspic@paper.com.tw 或是透過facebook私訊聯繫我們。